首页 >> 新闻和洞察 >>最新消息 >> 2025政府工作报告赋能制药装备新发展
详细内容

2025政府工作报告赋能制药装备新发展

2025政府工作报告赋能制药装备新发展

原创 安森 药视声

2025年04月09日 05:45

 

 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,制药装备制造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政策引领、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同催生的深度变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国产替代:从 “卡脖子” 到 “破局者” 的产业突围    

   政策锚定产业链自主化新方向    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“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,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”,与《“十四五”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》中 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” 目标形成政策共振。


 据中国医药设备行业协会分析,2024年我国生物制药装备市场规模预计达820亿元。


 尽管行业国产化率从 2020 年的42%提升至近年约58%(中低端设备国产化率),但高端装备如千升级以上一次性生物反应器、高精度智能传感器等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,关键部件进口依赖度超60%。

 

   技术攻坚改写市场竞争格局      2022年美国 “未经验证名单” (UVL  )带来的供应链冲击,成为产业觉醒的转折点 —— 政策扶持下,资本加速向核心技术领域集聚,生物制药设备领域涌现多起亿元级融资,超六成资金流向关键技术研发。


 多宁生物、东富龙  等企业相继突破技术瓶颈:东富龙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领域实现国产化进阶,部分大规格产品通过国际认证;多宁生物实现 2000L 级反应袋的规模化生产,关键耗材性价比显著优于进口品牌。

 

   深层挑战与破局路径      尽管生物制药装备核心部件(如高精度传感器、伺服电机)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业通过 “国产化替代” 计划,推动生物样本库设备从单一设备突破向 “整机 + 耗材 + 控制系统” 协同攻关演进,核心部件自主化水平持续提升。

 

   数智赋能:从 “制造” 到 “智造” 的范式革命    


   技术融合重构生产逻辑      当 AI 算力与制药工艺深度结合,设备正从 “机械执行单元” 向 “智能决策节点” 进阶。行业实践显示,数字化改造可使生产效率提升18%-25%,质量缺陷率降低30% 以上,逐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生产范式转型。

 

   场景化应用释放技术红利      药明康德在工艺验证中应用数字孪生技术  ,显著缩短研发周期与试产成本;瑞阳制药智能车间的机器视觉系统实现高速高精度检测(单瓶检测时间0.3秒,缺陷识别率超99.9%),配套 MES 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同步;太极集团西南药业通过西门子 MindSphere   平台构建预测性维护网络,轴承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%,年减少停机时间超1200小时。

 

   创新生态的协同构建      创志科技 “SmartMES” 系统累计服务超200家药企,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典型项目设备 OEE   提升超15%、能耗降低约11%;阿里云与东富龙联合探索开发 “制药装备数字中台”,推动行业从 “数据孤岛” 向 “价值网络” 转型,这种 “硬件 + 软件 + 服务” 的一体化模式正重塑全球制药装备的竞争维度。

 

   绿色低碳:从 “环境成本” 到 “发展优势” 的价值转换    


   政策倒逼下的技术革新      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《医药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的推动下,行业正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程低碳设计。

 通过绿色技术在装备生产环节的应用,部分企业单位产值能耗降幅已超20%,带动产业链从单一环节减排向工艺、设备、能源利用的全流程优化演进。

 

   多维度技术突破案例      东阿阿胶聊城基地应用槽式光热技术构建太阳能中药浓缩系统,据企业绿色工厂实践,蒸汽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65%,年减碳约1.2万吨;浙江华海药业自主研发分子蒸馏溶剂回收装备,DMF 等溶剂回收率超92%,技术能力满足年产300万瓶注射剂对应原料药的生产需求;常州大学与国药集团联合开发的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技术(2023年入选《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》),将布洛芬合成步骤缩短50%,反应时间压缩至15分钟,废酸排放减少68%,实现高效低碳生产。

 

   全球化竞争的新壁垒      随着欧盟碳边境税(CBAM)覆盖范围逐步向制造业延伸,低碳技术正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条件。

 楚天科技积极推进碳中和智能工厂建设,通过光伏 + 储能等绿色能源系统提升能源自给能力,其出口欧洲的制药装备严格遵循当地碳排放法规,部分设备碳足迹指标优于欧盟标准要求,率先构建起绿色制造竞争力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未来展望:在变革中定义产业新坐标     当前行业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 “生态系统” 的重构:国产替代需要从单一设备突破转向 “设备 + 耗材 + 工艺” 的全链条协同,数智化需破解数据安全与标准统一难题,绿色转型则需建立跨行业的碳足迹核算体系。

 对投资者而言,据行业分析机构预测,2025-2030年我国制药装备市场复合增长率有望达15%-20%,显著高于全球7%的平均水平。其中,生物反应器、智能分选设备、连续制造系统等高端细分领域,因进口替代加速与技术升级需求,存在 2-3 倍的市场扩容空间。

 对从业者,这是一个 “技术定义未来” 的时代 —— 当每一台设备都成为创新载体,当每一次改进都指向更可持续的生产,中国制药装备正从 “跟跑者” 向 “全球竞争力共建者” 迈进。


 站在全球医药产业变革的风口,唯有以 “十年磨一剑” 的耐心深耕核心技术,以 “开放协同” 的姿态构建创新生态,才能让 “中国智造” 真正成为全球健康产业链的中流砥柱。


 免责声明:原文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其所有,文中解读和思考并不代表药视声立场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在本平台留言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。



邮箱:

info@aceie-europe.org  

地址:

欧洲:Avenue Louis Schmidtlaan 29,          1040 Etterbeek, Belgium (比利时)


中国: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-

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万寿路2号B1座


seo seo